技術成熟+政策東風,核電裝備將迎來快速增長。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順利推出,并將在福建福清5號機組及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國家落地使用,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成熟的三代核電技術。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明確2015年在運4000萬千瓦,在建略超2000萬千瓦;2020年在運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建設目標。
截至2015年7月,我國在運及在建核電裝機容量為5000萬千瓦,因此到2020年,國內核電裝機缺口3800萬千瓦,根據目前在建機組成本計算,國內核電設備生產商到2020年的市場空間預計可達244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
隨著2015年紅沿河二期、福清二期和石島灣核電項目的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核電全面重啟時點的到來,我國核電裝備將迎來快速增長。
內陸核電重啟+走向海外,核電裝備遠期萬億市場可待。隨著沿海廠址的枯竭,內陸核電重啟成為必然,我國早在2008年就開始前期建設的湖北咸寧、湖南桃花江和江西彭澤三個內陸核電項目,預計將在2016年開始陸續開工建設,未來內陸核電將成為增量核電主要來源。根據國家能源局2030年核電規劃目標,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2020-2030年核電裝機缺口達11800萬千瓦,預計2020年到2030年市場空間可達7840億元。核電走出去已經成我國的國家戰略,隨著華龍一號落地巴基斯坦和阿根廷,2015年已成為核電的走出去的爆發時點,加上一帶一路政策的刺激和國家領導人鼓勵核電設備走出去,海外市場將以幾何倍數增長。根據世界核能協會的數據,假設我國得到20%市場份額,預計到2030年我國核電設備出口空間可達9616億元。遠期看來,內陸核電重啟及我國核電走向海外都將為核電裝備帶來萬億級別的市場,保證核電裝備的長遠發展。
市場準入資質+技術壁壘,打造核電裝備企業的護城河,拓延進入軍工壁壘較低。國內核電設備設計與生產實行嚴格的審核制度和許可證制度,進入壁壘高,一般在每個細分領域具有核電設備一級生產資質的企業不超過三家。核電專用設備對安全性和技術標準要求高,通常要求企業在材料研發、鑄造、加工方面具有系統的研發體系和成熟的技術積累,形成了較高的技術壁壘。核電設備因為技術壁壘及壟斷能力等原因,定價能力強,毛利率也較高,形成了較寬的護城河。核電裝備生產資質認證嚴格,要求具有完善的資歷、系統的技術力量及嚴格的質量保證,因此企業取得核電裝備生產資質后進入軍工設備生產的壁壘較低,有望為核電裝備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投資建議:國家政策大力推動國內核電行業的普及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三代核電技術,內陸核電重啟及走向海外將為我國核電裝備帶來萬億市場,核電裝備發展可謂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階段。尋找能夠超越行業增長的標的,重點關注:丹甫股份:A股最純核電設備標的,核電專用管道龍頭;推薦:應流股份:鑄造技術行業領先,從核一級泵邁向核電后市場;南風股份:核電重啟業績有望反轉,3D打印進展順利;中核科技:背靠央企的閥門龍頭,核電行業自上而下直接受益標的。
風險提示:核電發展政策變動風險;國外市場訂單不達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