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要啟動的是國內首個核電大數據咨詢項目,旨在根據業務現狀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大數據平臺方案,將新時代的科技成果與我們的業務相結合,做好數據挖掘和分析利用,充分發揮出核電數據的價值。”
——伍吉澤,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CIO、副總工程師
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壓水堆核電站,是目前國內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裝機最大的核電基地。其作為我國核電行業中的“領頭羊”,意識到在國內外力推工業4.0的新形勢下,向智慧核電轉型是個潛在機遇,并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數字核電廠的愿景。
核電行業大數據的大膽拓荒,力求完美轉型
主泵、穩壓器、蒸汽發生器、安全殼、汽輪發電機、危急冷卻系統...這些都是核電站最常見的重要設備。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巨大,任何設備出現的一點小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為保證安全性,核電站建立了充足的后備庫存,以保證對故障設備的及時替換和更新;同時,在對設備定期檢查的基礎上,不定期開展了動態檢查,以確定設備運轉正常,降低設備運行風險。如果能利用大數據平臺的分析和預測能力,分析出故障率較高的設備類型,預測出設備故障時間點,那么就能設計出更合理的庫存比例和更精準的動態檢查計劃,進而將運行風險降到最低,安全性能提高的同時還能降低庫存和動態檢查的成本。
秦山核電站引入普元對電站現狀做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從數據、功能、物理、工具、制度多個維度進行了成熟度評估,并針對電站在設備庫存和設備可靠性等方面的具體業務需求,決定從大數據平臺層面破局:
大數據平臺可結合ERP、EAM、集采平臺等系統中的物料信息、缺陷信息、采購周期信息、供應商評價信息、采購價格、倉儲等信息,分析物料/設備采購成本,判斷采購決策,減少庫存量。
利用大數據平臺關聯分析能力,結合EAM、ERP等系統中的設備缺陷信息、缺陷工單維修信息、采購記錄、供應商評價信息,構建設備、缺陷、供應、維修、經驗等多維度的分析模型,計算出設備的綜合指標,預測出設備可能出現故障的時間點,實現對設備可靠性的分析和預測,提前預防,降低運行風險。
咨詢成果落地,可重點從功能架構和技術架構兩個層面著手,建設大數據平臺:
功能架構上——建立完善的企業級功能架構
秦山核電站目前各部門業務系統已經比較完善,有足夠有價值的歷史數據可以進行分析和預測,但現階段這些數據還較為分散、相對獨立,集采集、存儲、管控、調度監控能力于一體的大數據平臺,可以提高數據的綜合利用率,打通各部門數據壁壘,幫助其實現“數字化核電”的目標。
大數據采集方面,為及時發現核電站設備故障,大數據平臺應同時具備實時和非實時數據的采集能力。可以將流計算框架作為基礎,通過對流數據進行高效實時運算,支撐實時業務響應和規則動態匹配。
大數據存儲方面,為滿足海量實時設備信息的存儲需求,大數據平臺需要同時具備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同時,利用內存庫和流計算技術,實現數據的快速計算和存儲,進而提升業務的反應速度。
大數據管控方面,應以秦山核電站現有數據字典為基礎,從元數據管理、數據標準建立、數據質量監控、數據處理監控、數據共享發布等方面入手,實現書同文、車同軌的數據管控能力。
大數據度調度監控方面,為實現大數據作業運行情況的監控和干預以及直觀的性能分析,平臺應具備強大的調度監控能力和友好的可視化界面,以實現智能穩定的調度監控能力。
技術架構上——要“創新”而不是“替換”
通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秦山核電站在核電領域始終保持著技術領先地位,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企業信息化體系。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應該充分利用原有信息化成果,將原有系統和大數據平臺技術完美融合,采取利“舊”創“新”的一體化混合式架構,在原有業務功能的基礎上,提升生產經營的決策水平。
新的混合架構將分為獲取、數據、能力、應用四層,數據源經過數據獲取層的批量或實時采集進入數據層,數據層分門別類對不同數據進行存儲,能力層基于數據存儲為核電站提供各種服務,最后應用在核電站具體的業務之中,滿足核電站提升設備可靠性、節約成本的內在業務需求。
在數據管控方面,大數據平臺將從數據標準管理、元數據管理、數據質量管理、數據安全等方面對數據進行全面管控,確保數據的安全可靠,進一步提升大數據平臺的分析與預測能力。
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信息項目處處長馬寅軍表示: “目前,秦山核電站梳理了業務場景,明確了功能架構,同時確定了可落地的技術方案,明確規劃出了未來5年內的大數據中心建設方向,其中對安全生產,降低庫存等重要業務場景的實現,不僅對秦山核電站有重要意義,對整個核電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