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商業核電發展隱憂初現 萬噸乏燃料面臨兩難境地

商業核電發展隱憂初現 萬噸乏燃料面臨兩難境地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發布日期:2017-01-20

  隨著核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乏燃料處理亦迎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此前印發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將加快論證并推動大型商用乏燃料后處理廠建設。業界普遍預測,截至2020年,我國將累計產生乏燃料7900噸,而隨之帶來的市場規模將逾500億元。

  商業核電發展隱憂初現 萬噸乏燃料面臨兩難境地
 
  “欠缺完善的‘衛生間’”,有輿論曾這樣評價我國核電產業。作為目前已知的最復雜和最具挑戰性的化學處理過程之一,乏燃料處理亦是核電發展中最具爭議性的議題。
 
  所謂乏燃料,即經受過輻射照射、使用過的核燃料,經過一定時間從反應堆內卸出。乏燃料并非核廢料,通常是由核電站的核反應堆生成,這種燃料的鈾含量降低,無法持續維持核反應。據公開資料,因乏燃料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如不加以妥善處理,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與接觸到它的人的健康。
 
  目前,國際上通常采用兩種方法處理乏燃料,一是永久禁錮在地下,其次是“降服”部分可用之才。具體來看,據《中國科學報》報道,直接處置是將經妥善封存的乏燃料,長期或永久貯存于合適的地質環境下。而再循環利用,即將乏燃料送入處理廠,將所含的可用物質進行分離、回收再利用,之后將廢物固化后進行深地質層處置或分離嬗變。
 
  就中國而言,隨著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漸入佳境,在經過四年沉寂后,核電產業逐步走向時代舞臺。按照“十三五”發展規劃,未來5年內,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實現58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另據核電發展中長期展望的規劃,到2030年中國核電的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1.5億千瓦。
 
  與中國核電發展大勢與裝機容量大幅提升相對應的是,截至2020年,中國年均將產生超過1000噸乏燃料,累計總量將達1萬噸。然而,就在乏燃料數量水漲船高的同時,“印度早在十幾年前就建成了3個百噸級的處理廠,而我國僅有甘肅一個50噸級的處理廠,遠遠無法滿足商業核電站的乏燃料處理需求。”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整個核能體系中,乏燃料的妥善處理是不可獲取的關鍵環節。
 
  但我國的乏燃料處理能力不足,如何處理這上萬噸的“龐然大物”卻令人犯愁。正如核電專家湯紫德所說的,“我國核電站的后端乏燃料貯存、運輸與處理的技術與設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但即便如此,每年卻只能處理乏燃料中的一小部分。”沒有處理廠,我國商業核電站的乏燃料只能存在水池中,一般核電站的水池設計容量僅能滿足其15—20年的乏燃料總量。
 
  據《證券時報》報道,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此前就透露,目前大亞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已經飽和,田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接近飽和,已經建成的離堆乏燃料濕法儲存設施也已貯存飽和。乏燃料處理產業鏈建設已經迫在眉睫。我國乏燃料處理工業化能力較弱,工藝、設備、質控都不能滿足連續的、大容量的處理要求。“乏燃料處理沒有技術就是負擔。”
 
  無論是自主技術還是引進領先工藝,乏燃料處理大廠投資強度均超過普通核電站,建設周期將達10年,投資額更是動輒數千億元。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沒有持續性投入、缺少國家頂層設計是乏燃料處理困境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處理核電乏燃料的核循環項目在公眾情緒上也很難形成共識。為此,對于公眾的“恐核”問題,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核安全法》將以立法的形式,通過程序性的制度設計,確保公眾對重大核電項目建設的知情權。
 
  難道乏燃料真的是商業核電中無處安放的燙手山芋嗎?專家們不禁追問。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