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作者:濮勵志 發布日期:2022-08-18
對核能三代機型的一點建議
濮勵志
據北極星電力網新聞中心2020/3/31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藍寶石鑲嵌完成” 報導 :
“華龍一號不銹鋼水池與M310堆型大不同,在M310堆型原有堆腔水池、燃料廠房不銹鋼水池兩大水池的基礎上,新增4大水池:內置換料水箱、輔助給水箱、非能動熱量導出水池、非能動堆腔注水箱。其中堆腔水池設計比M310堆型的容積大,堆腔水閘門重量是M310堆型的兩倍多。華龍一號單機組不銹鋼水池的焊接量是M310堆型約6倍,探傷量是15倍。此外,設計在核島區域還增加了26個不銹鋼覆面疏水坑,以及8個中放廢液貯槽房間的不銹鋼覆面安裝工程。這些優化意味著華龍一號首堆不銹鋼水池工作量陡然倍增,大大增加了施工周期和難度,因此優化施工、提高工效、勇于創新是貫穿首堆不銹鋼水池施工的永恒主題。”
基于科學實事求是精神, 容我求教諸位先進:
“華龍一號” 壓水式機型,在類似的三環路M310壓水式上加裝了自然對流的緊急排熱系統,但是我發現安全殼外頂端的巨大水糟,用來移除失水加上斷電全黑事故的馀熱,效率極低,因為安全殼內外溫差最大不過100 度C, 水的密度差很小,自然對流排熱需要巨大熱交換器面積,很難取代原有的直接噴凝系統 。所謂 "安全殼 " 的作用就是用巨大體積的空間, 來吸收消化大破管事故后的蒸汽熱量, 如今塞滿了那么多新增水槽和熱交換器, 體積還夠不夠?
如今阿富汗戰事結束, 大飛機恐襲可能基本已排除, 撞了又不壞的嚴格要求實屬多余, 那麼安全殼外頂端的巨大水槽可取消。熱交換器疊床架屋式擠滿了安全殼內部空間,弊大於利。 如擔心能動式的喪失交流電源或是機組故障, 增加幾組備份的就好了。
上圖中三個紅圈內機組沒必要, 兩個藍方塊內機組數可增加, 基本上回到 CPR1000 。保持現有的也可以, 只要開發成功一套人功智能事故偵測軟件模塊,聯接到主控室,任何時刻幫助操作員做正確判斷,及時處置,可保萬無一失, 還沒開建的新電站就沒必要堅持了。
另外「國家核電公司」已成功引進 Westinghouse AP1000,建成了三門和海陽共四部機組,這批按照美國電力研究所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EPRI) “Advanced Light Water Reactor Requirements ( NUREG1242, 1992)取消了能動式中、低壓注水系統, 無法進行我們早已熟知的「喂溢法」( Feed and Bleed) 洩壓注水程序 ,必須等待長時間完全自然降壓後,由頂端水槽自然滴下的水到不銹鋼襯里 ( Liner) 外層冷卻,雖然在安全分析報告中保證了堆心沒有 裸露損壞,但是傳統的能動噴水可以更有效的泄壓冷卻, 沒有理由必須“不干涉半小時。一事不做 “躺平”三天! 這是明顯的的敗筆。國核又爭取到自行發展加大型1400 MW「國和一號」CAP1400 , 同樣沒具備能動式注水系統。
美國西屋 AP1000 非能動安全殼余熱排除系統簡圖
臺灣省的三環路西屋馬鞍山電站,在 2001年3月18日曾發生嚴重的鹽害, 造成輸電線短路, 全黑中大火, 兩機四臺緊急柴油發電機全部失效, 幸而當初建廠時增加了第五臺, 起動成功, 沒有造成嚴重事故。 所以「三代」要求的增加備份, 遠勝過自然對流。精簡、快速、可控、立馬達到目的。增加一二備份無妨, 但是不應該兩套重疊, 塞滿了整個空間, 劣幣驅良幣 。
最近 (2022年7月) 聯合國原子能組織 IAEA 發布招標公告 533522號 , 要求供應個人電腦核電站基本仿真機給會員國埃及, 指名要即將開建的俄式三代壓水堆 VVER1200, 附帶具備功能擴展至能動「或」非能動排余熱的:1. 法式 EPR1600,2. 美式 AP1000 和 3. 韓式 APR1400 機型, 以便其他會員國考慮。 偏偏獨缺兩者兼具的中國 ”華龍一號” 和非能動加大型 “國和一號” , 不能排除該組織多年來受西方把持, 政治性排擠中國。另一可能是: 疊床架屋式雙重冷卻, 或加大型自然對流, 尚未得到普世青睞, 我正在抗議爭取中 。
改革開放40 年,事事以滿足西方要求為標準,做到了人家規定的,則沾沾自喜,也沒考慮一下是否合理 ? 人家自己還沒做到,中國花了那麼大的投資和人力,等到後來證實多馀,回頭還來不來得及?「彎道超車」其實是「彎道塞車」, 畫蛇添足。
如今美國西屋的喬治亞州AP1000 Vogtle 3 號機勉強起動,4號一延再延,縂價超過300億美元,法式EPR在芬蘭TVO3. 法國 Flamanville 和英國 Hinkley Point C造價和工期都暴升3 、4 倍,整個西方的核電營造都遭遇產業斷鏈的困境。中國內陸核電只要加上冷凝塔和蓄水人工湖就可以解禁了。 不妨自訂「中國3代 +」規范, 具備: 模塊化營造、數字化儀控、抗震0.3G、60 年壽命、 加上「中國創造 」的唯一「智能化 AI 事故偵測系統」,而不再迷信「自然對流」和「大飛機撞擊」等畫蛇添足仰人鼻息的要求。在世界核能工業整個大平臺上 ,站穩話語發聲權, 打開一帶一路 , 領先全天下的坦途。
濮勵志簡歷
在維也納 IAEA 總部前, 和意大利訓練營與學員合影
安徽安慶人,1946年生,臺灣大學物理系本科,英國 Manchester大學物理博士,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博士后, 核能熱工水力及輻射研究。1980 年任職擁有三里島的 GPU公司,參與二號機善后及一號機改良工程, 1985 年創辦 Micro-Simulation Technology 公司,專業核能仿真軟件開發,獲聯合國 IAEA及數十國百余機構采用。國內高校有清華、臺清華、上交 、西交 、東北電大、 華北電大、東華理工、南華、南航、中央等采用, 畢業碩、博士論文數十。自1996年起,擔任 IAEA 年度 “Advanced Reactor Simulation" 講習班主任講席 Lecturer Director。
聯系方式
http://www.microsimtech.com/
Email info@microsimtech.com
WeChatLichi Po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