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產新聞發布會在防城港核電基地召開。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科技日報等數十家主流媒體現場參會并進行聚焦報道,新華社、國資小新、廣西新聞頻道、核電那些事等對新聞發布會進行現場直播,近100萬人次在線收聽收看,獲超過30萬網友點贊。

▲3月25日,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產新聞發布會召開,中國廣核集團新聞發言人黃曉飛主持會議
發布會上
中廣核圍繞
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投產主題
請參與建設的中廣核單位代表
與大家進行分享
在這個值得慶賀的日子
這場重要的發布會上
有哪些精彩內容?
小編帶你一起回顧!
黨的二十大后首臺投產發電的核電機組
年發電量近100億千瓦時

▲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
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是黨的二十大、2023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之后首個高質量投產發電的核電機組,匯聚了中廣核40多年來在核電研發、設計、建設、運營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肩負著我國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的歷史使命。

▲蔡振介紹防城港3號機組投產的有關情況
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產發電,進一步驗證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安全性和成熟性,是踐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又一生動實踐。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蔡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做好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高質量投產的基礎上,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全面梳理、總結建設經驗做法,形成‘華龍一號’建設標準,為推進‘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貢獻更多防核智慧。”
防城港核電項目是我國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首個核電項目,是西部大開發重點項目和廣西重點工程。項目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已于2016年建成投產,累計上網清潔能源電量超1000億千瓦時。二期工程兩臺機組采用“華龍一號”技術,單臺機組年發電量近100億千瓦時。防城港核電項目預計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將突破345億千瓦時,能夠滿足587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超104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856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7.8萬公頃森林。
400多項關鍵國產設備
聯合核電產業鏈上下游5400多家企業高質量發展

▲寧小平介紹“華龍一號”技術路線等有關情況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滿足我國核安全法規標準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要求。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寧小平向媒體介紹,以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為參考電站的“華龍一號”技術,于2020年10月20日順利通過歐洲用戶要求(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符合性評估,獲得了EUR認證證書;于2022年2月7日通過英國通用設計(GDA)審查,獲得設計認可確認(DAC)和設計可接受性聲明(SoDA)證書。

▲盧向暉介紹“華龍一號”堆芯設計等有關情況
“華龍一號”采用177組堆芯燃料組件、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等多項設計特征。中廣核反應堆理論設計首席專家、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盧向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華龍一號’反應堆設計嚴格遵循國內法規要求,在安全性提升的基礎上,反應堆堆芯功率較國內二代核電機組提升了約9%,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廣核充分利用批量化建設的契機,積極聯合核電產業鏈上下游5400多家企業,開發新技術,研制新裝備,高質量完成任務目標,有效促進了國內裝備制造業能力的提升。寧小平表示,中廣核將繼續深化打造核電工程生態圈,不斷提升我國核電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核電神經中樞中國造
“和睦系統”首次應用到“華龍一號”

▲孫永濱介紹中廣核“和睦系統”首次應用到“華龍一號”機組的有關情況
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是核電站的“神經中樞”,控制著核電站數百個系統、上萬個設備的運行和各類工況處理過程,對于保證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主控室
中廣核自主研發的“和睦系統”(英文名:FirmSys),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平臺。上海中廣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孫永濱表示:“‘和睦系統’首次應用到‘華龍一號’機組,在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順利通過了冷試、熱試、裝料、并網等多個階段的重大考驗。機組的成功投產,驗證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和先進核電儀控裝備的良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