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福島核事故三周年紀念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引發了一些討論。其中一種聲音是,在霧霾這么嚴重的情況下,應該發展核電這一清潔能源;而另一種聲音則認為,福島核事故剛過去不久,核電站的安全性還是不能讓人放心。
那么,核電到底安不安全呢?值此福島核事故三周年之際,記者走進中廣核集團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尋找答案。在采訪中,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馬剛說:“大亞灣核電安全有充分保障。”
設計上充分考慮地震海嘯的影響
據馬剛介紹,大亞灣核電基地廠址是從廣東省沿海地區十多個備選廠址中優先選出的核電廠址,地殼安全穩定。而且,基地在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因素。
馬剛認為,真正導致福島核事故的不是地震,而是海嘯。“福島核電站是按照內陸設計的,把變壓器、蓄電池等裝置放在很低的地方。而我們的設計是沿海的設計,所有的裝置都放在11米以上,蓄電池甚至放在了20米的高度,充分考慮到水淹的因素。”
在此次全國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賀禹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中廣核是按照我國產生海嘯的最大可能來算防波堤的高度。還由國家組織專家進行診斷并精確計算出由超強地震引發的海嘯對核電站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核電站的安全性通過客觀印證,是有充分保障的”。
對照國際標準持續提高安全措施
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國家核安全局聯合國家能源局和地震局組織檢查團,對我國運行和在建核電廠開展了綜合安全檢查。檢查結論表明:我國運行和在建的核電廠基本能夠滿足我國現行的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具備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能力,核電廠的安全是有保障的。為了汲取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經驗教訓,進一步提升國內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的安全水平,國家核安全局還對各核電廠提出了多項管理改進要求。改進要求主要涉及自然災害的評估、應對超設計基準事故、嚴重事故的緩解以及完善應急與環境監測體系等。
即使評估結論無恙,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后,中廣核還是積極開展針對性的改造,確保核電站更加安全。其中,僅大亞灣核電基地就投入了幾個億進行改進。大亞灣核電根據國家核安全局(NNSA)提出的管理改進要求以及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給出的改進建議,結合自查的結果,對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在運機組(大亞灣核電廠、嶺澳核電廠一期/二期)實施安全提升改進行動。不斷完善改進事項,至今現已累計開展50項改進行動。
截至2014年年初,大亞灣核電基地全部按期完成國家核安全檢查后的17項改進行動,并完成其它自定47項改進行動。“這其中既包括電源、水源等硬件的改進,也包括應急計劃等方面的軟件升級。”馬剛介紹道: “目前國家要求的17項必改項我們都已經完成了,對照國際同行的自定義改進也已完成了百分之九十,還有一些是我們自己認為需要增加的項目也在日常工作中持續開展。經過多重措施加強,將使大亞灣核電基地各項安全更加有保障。”
加強培訓防止人為因素引發的失誤
在大亞灣核電基地里,有一個專設的培訓機構,叫做“人因研發與訓練中心”。該中心老師陳志聲說道:“來我們中心參加培訓的工作人員都在技術上通過嚴格的考核合格后,再到我們中心,通過各種模擬的行為訓練,培訓如何防止人為因素導致的失誤。”
美國一家公司的統計結果和世界核電行業的經驗顯示,人因失效導致的核電站事件比例占到所有事件的50%-80%之間,而人的不規范行為是導致這些人因失效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而防人因訓練正是改善核電站工作人員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福島核事故也與人因失誤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廣核董事長賀禹指出,按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福島核事故緣由是地震加海嘯造成的,但根本原因還是管理問題。“它防波堤不夠高,專家已經提出來了,提出來以后他們沒有進行改進。防波堤不夠高才會造成海嘯以后海浪進入電廠導致了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