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發布日期:2014-09-23
6月15日,嶺澳二期項目4#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被吊裝發運。
當日,我國首臺國產百萬千瓦級核電反應堆壓力容器——嶺澳二期項目4#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在廣州制造成功并順利發運,代表著中國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取得重大突破。圖/新華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周瑤(發自深圳)
本文首發刊載于9月11日發售的《中國新聞周刊》總第676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9月2日,來自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的七十余名國內專家,在距離大亞灣核電基地約十公里的長灣會議室宣布通過對嶺澳核電站二期的驗收。
從2004 年 7 月 21 日國家批準建設,到2014年9月2日順利竣工驗收,嶺澳二期從批準建設到投入運營前后歷時十年,此間,中國的核電也經歷高潮、停滯、升溫,嶺澳二期的竣工驗收,則被廣泛視為中國核電建設開始擺脫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重新駛入快車道的標志。
最“年輕”的核電站
嶺澳二期地處南海之濱,位于深圳市大鵬鎮大亞灣附近,毗鄰大亞灣核電站、嶺澳一期,但人們通常將其統稱為大亞灣核電基地。機組戒備森嚴,圓柱形高大建筑呈灰色,核反應堆就在里面。辦公區域則儼然像是一個大學校園,食堂、游泳池等生活周邊設施一應俱全。
嶺澳二期由中國廣核集團負責修建,采用的是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這是中國人在法國二代核電技術M310基礎上進行自主改進研發的“二代加”核電技術,相對穩定成熟。
業界通常把20世紀70年代以來建設的商用核電站稱為第二代核電技術,而在二代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則稱為二代加。
核電站的竣工驗收工作通常在其商運一到三年內開展。嶺澳核電站一期2003年1月全部建成商運,2004年7月通過竣工驗收。嶺澳二期建成商運時間最晚,可以說是大亞灣最年輕的核電站,所用技術也相對先進。
中國廣核集團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嶺澳二期較計劃工期提前建成,取得了國內同類型機組最短建造工期和最優造價的成績,綜合技術安全經濟指標設計已達到目前國際同類核電站的先進水平。
目前,大亞灣核電基地裝機容量達到611萬千瓦,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核電基地。截至2014年3月,大亞灣核電基地累計實現上網電量超過4933 億千瓦時,由大亞灣基地提供的上網電量分別占香港用電量的四分之一,廣東電網的十分之一,緩解了粵港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
中國核電站規模正在持續擴張。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陸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為19臺,總裝機容量1701萬千瓦,大亞灣占據了6臺,占到近三分之一;在建核電機組29臺,裝機容量3168萬千瓦,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受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經過一年半的“休眠期”后,全球核電紛紛重啟。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政策重新趨于明朗,最顯著的一點改變是,對于更安全核電技術的需求呼之欲出。
二三代技術之爭
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前,三代核電技術的呼聲并沒有那么高。
CPR1000在國內發展多年,一直被業界認為是成熟并且安全的技術,嶺澳二期也為批量化建設中國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打造了一個模板。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廣東陽江、廣西防城港等地6個核電項目先后使用這一技術開始建設新的核電站。
“這就像是一個原子在裂變,”中廣核集團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有了這樣一個自主的項目,后來才推動后續的其他這些項目。
從1985年到2007年,中國共建設了13臺核電機組;而2008年至2010年三年間,10座核電站、28臺核電機組陸續開工。這其中大部分機組,采用的均是“二代加”核電技術。上述工作人員認為,“這種批量化的建設實際上是為以后吸收三代核電技術、提升裝備制造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后,中國政府下令進行核電安全大檢查,并叫停所有未開工的核電機組建設。直到2012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才宣布重啟核電建設,但規定在新建核電機組中只允許使用“符合三代安全標準”的核電技術,并再次重申“統一技術路線”的提法。
國際上比較成熟的三代核電技術主要有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0和法國法馬通公司的ERP等,前者屬于非能動型壓水堆核電技術,不憑借外力,依靠自然規律,可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被認為更安全。但AP1000從未進行過實際的開工建設。
2007年,為了統一核電發展型號,中國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技),并引進AP1000技術,讓國核技在吸收消化這一技術后逐步轉讓給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
中美雙方談妥,如果中國核電企業能夠在AP1000的基礎上開發出單機功率超過135萬千瓦的CAP1400技術,那么中方將完全享有知識產權。
2009年12月,AP1000技術依托項目首臺機組浙江三門核電站一號機組正式開工。2013年在山東榮成進行前期準備的兩臺示范機組則采用CAP1400技術。
然而事情卻似乎并沒有按照預想的發展。國核技不斷對AP1000進行消化吸收并大力研究CAP1400,中核和中廣核則將大部分研究力量投入到對二代技術的改造和升級。2012年,兩大集團分別推出了“符合三代核電標準”的ACP1000和ACPR1000+兩項技術。
再加上法國ERP技術的引進,至此,中國已經出現了五種三代核電技術,呈“割據”局面。
為此,國家不斷進行了統一技術的努力。今年初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先是明確了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路徑:AP1000和CAP1400。
4月,國家能源局再次作出決策,由于中核和中廣核的ACP1000和ACPR1000+都是在二代核電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來源相同,原理相近,應當統一成一種技術。由此,促進技術融合的“華龍一號”提上日程。
日前,“華龍一號”在北京通過了國家層面的權威評審,這距離首次提出“華龍一號”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更多業內人士則認為,華龍一號只是統一了堆型,安全系統可以不同,也就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與此同時,AP1000的進展也不順利。由于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建造經驗,三門一號的建設進程緩慢,也在意料之中。
自主化不能再等
核電技術路線多樣,在落地時也遭遇不同問題,最終拖累中國核電的自主化進程。
世界核電國家目前大多使用一種或兩種技術。如全球核電比例最高的法國,其正在運行的19座核電站只有一種技術路線。和中國幾乎同時期開始發展核電的韓國,現在不僅完成了技術國產化,還實現了核電出口,其中最值得借鑒的,就是研發力量的統一。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由法國專家主導,99%的設備靠引進,幾乎沒有中國制造業參與。隨后,中國開始了漫長的核電自主技術改進與研發之路,派出一批國內頂尖人才前往法國學習。如今,他們都已成為中國核電行業的奠基人與頂梁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賀禹正是當年派出的技術骨干。
1994年2月,大亞灣核電站第一臺機組順利投產,國務院立即決定興建廣東省第二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就是后來的嶺澳一期。中國企業首次開始參與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制造,綜合國產化率達到了30%。
嶺澳二期則從工程設計、關鍵設備制造,到建安調試、機組性能試驗與整體啟動,再到接產運營的全過程,全由中國首次自主完成。
關于“自主制造”,國家曾要求嶺澳二期 1號機組設備國產化率達到50% ,2號機組達到70%。最終,198家中國企業為項目提供設備,1號機組國產化率達55%,2號機組達到73%。按照設備價值計算,兩臺機組平均下來國產化率達到64%,超過大亞灣另兩座核電站的相關數據。
如今,隨著華龍一號通過審核,中國離核電自主的夢想還是更進了一步。
兩大集團的領導人孫勤和賀禹在今年兩會時不約而同地表示,在國內仍然以AP1000和CAP1400為主,華龍一號的定位,是小批量建設四臺左右的機組,目的是為了起到示范作用,利于該技術的出口。事實上,想要打開國外市場,核電自主的確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在國內,相比風電和光伏,核電在發電量總盤子中的占比仍然較低。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中國核電只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2.11%,遠低于12%的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核電前景仍然十分廣闊。根據中國“十二五”電力發展計劃,到2020 年,目標是營運和在建的裝機容量分別達到58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
此前的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強調,要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推進華龍1號、AP1000、CAP1400、高溫氣冷堆、快堆技術攻關,同時加快國內自主技術工程驗證。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核電建設正迎來加速期。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此前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正在成為社會的共識,也受到決策層的高度關注,中國核電面臨良好機遇。隨著核電技術路線逐漸由“二代加”向“三代”轉移,中國核電自主化也將全面提速。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