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國的核電不是多而是少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日期:2014-09-23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杜祥琬上周五(19日)在北京洪堡論壇接受央廣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核電不是多而是少,目前只占全國電力的2%。
杜祥琬指出我國目前有19個核反應堆,才占了全國電力的2%,我國核電不是多而是少。對于大家都關心的核安全問題,杜祥琬對央廣網財經記者表示,認真分析下國際的核事故,可以在技術和管理上齊下手,把核電搞得更安全。
電源是煤,用電等于用煤
目前我國新能源仍以電力為主,杜祥琬分析稱只有電的來源清潔化,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才有意義,他建議一方面推動電動汽車的技術,另一方面要把電源變成非化石能源,如果電源是煤,用電就等于用煤,要把電源綠色化。
杜祥琬指出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高達70%,其中直接燃燒的比例超過一半,最為污染。他建議煤炭本身潔凈高效利用,另外要把可再生能源、核電、天然氣這三匹馬的比例逐漸地增高。
新《環保法》或將突破“違法成本低”現狀
新《環保法》即將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被譽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其中明確環境監察機構的法律地位、按日計罰不封頂、針對霧霾環境信息標準統一化、設立“黑名單”等多項新規首次確認和實施。
杜祥琬預計在新《環保法》實施過程中難以避開的難點是企業不肯做改造舊設備的投入,他對央廣網財經記者表示企業不能只有盈利的觀念,還應有社會責任和自覺的行動,如果企業不自覺,就要用法制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需要外部成本受罰、承擔責任,倒逼企業有社會責任,不能不達到標準。
杜祥琬表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說法也有所耳聞,他提出環保一定要提到國家發展目標的前位,行政、法律、經濟手段要形成組合拳,其中法制的手段不可少,特別對企業環保的標準,對企業的獎勵、懲罰、責任的社會延伸,必須通過法制規范起來。
杜祥琬同時建議政府應該轉變職能,定好標準、定好監管,不要操作項目,標準定好了大家按照標準辦也是法制的一部分。(記者盧靖)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